首页 > 财经 >

李嘉诚卖港口陷两难,市值蒸发 781 亿

发布时间:2025-03-29 10:44:30来源:
2025 年 3 月 4 日,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将旗下覆盖全球 23 个国家的 43 个港口(不包括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港口资产),以 228 亿美元的价格打包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这一消息瞬间在各界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尤其是交易涉及到被誉为 “世界航运十字路口” 的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从商业角度来看,港口业务一直是长和集团的重要资产之一。多年来,长和集团在全球港口运营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庞大的市场份额。然而,此次出售港口资产的交易,却引发了诸多争议。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出售核心资产时通常会遵循 “价高者得” 的市场规则,通过全球招标等方式来实现利益最大化。但长和集团却在短短数周内就闪电敲定与美国贝莱德财团的协议,甚至未邀请拥有全球港口运营经验且在 2024 年刚完成对欧洲大港战略收购的中远海运参与竞购。这一做法令人费解,也引发了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的质疑:“商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何放弃竞价机制?” 据数据显示,同期国际港口交易溢价普遍在 15%-20%,而长和的交易估值仅相当于 EBITDA 的 8.5 倍,明显低于行业平均的 10-12 倍,这种 “贱卖” 行为与李嘉诚一贯 “精明商人” 的形象大相径庭。
从战略意义和国际关系角度分析,此次交易的影响更为深远。巴拿马运河作为全球航运的关键枢纽,其东西两端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口单日货物吞吐量巨大。中国是巴拿马运河的第二大使用国,年通行货值超过 1200 亿美元。一旦美方掌握港口运营权,极有可能通过 “设备检修”“安全审查” 等手段,对中国货轮实施隐性限制,甚至可能上演美国惯用的 “长臂管辖”。例如,2023 年某中东国家港口因拒绝配合美方制裁,就被强行终止运营长达 6 个月。若巴拿马运河出现类似情况,中国外贸企业将面临每月数十亿元的损失。此外,美国通过控制全球港口网络,构建 “港口联盟” 体系,从新加坡到鹿特丹,从洛杉矶到汉堡,对中国海运形成环形包围圈,此次对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的收购,无疑是其布局中的重要一步。
随着事件的发酵,资本市场迅速做出反应。李嘉诚旗下的长和、长江基建集团、电能实业、长实集团这四家公司市值大幅缩水,蒸发超过 781 亿港元。这一结果不仅反映出投资者对长和集团这一决策的担忧和不信任,也让李嘉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若继续推进交易,必然会引起中国方面的强烈不满,其在中国市场多年积累的声誉和资源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未来在国内的业务拓展也将面临巨大阻碍;另一方面,若选择叫停交易,特朗普当局很可能会采取报复措施,这对于在海外同样拥有大量资产的李嘉诚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压力。
面对质疑,长和集团强调此次交易是公司全球业务重组的一部分,是 “纯商业行为”,但这样的解释显然难以服众。回顾李嘉诚的商业轨迹,早年在港口建设、地产开发等领域,都曾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如今在国家海洋战略的关键时期,却将如此重要的战略资产出售给美国,其动机引发了广泛猜测。
在舆论的压力下,事情出现了转机。3 月 28 日,据港媒《星岛头条》报道,接近长和高层消息人士透露,长和下星期不会签订任何关于出售巴拿马港口的协议。一位接近长和的消息人士也对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表示:“下周不会正式签署有关两个巴拿马港口的协议。” 香港《南华早报》获悉,4 月 2 日并不是 “真正的最后期限”,而只是一个可以签署协议的 “最早日期”。这一消息虽然不能确定交易最终是否会取消,但至少表明长和集团在巨大的舆论和市场压力下,开始重新审视这一交易。
目前,长和集团仍在两难的境地中徘徊,未来究竟是继续推进交易,还是选择放弃,仍充满不确定性。而这一事件也给众多企业家敲响了警钟,在进行商业决策时,不仅要考虑经济利益,更要充分权衡国际形势、国家战略以及社会责任等多方面因素,避免因一时的短视行为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我们也将持续关注这一事件的后续发展,看李嘉诚最终将如何抉择,化解这场因卖港口而引发的危机 。
 
(作者: 阿毛视界)

版权声明:本文为三牛号作者或机构在本站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三牛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