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摇波 一曲廊桥吟梦调
日前,中宣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包括开展廊桥文物专项调查、全面留取廊桥信息、深入推进廊桥研究等十项主要任务。穿越千年风雨的廊桥,如今面貌如何?让我们一起去感受。
【一线讲述·匠人说】
建桥是利在千秋的事
讲述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杨似玉
有寨必有鼓楼,逢水必建风雨桥。风雨桥是我们侗寨的标志性建筑,在我们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景区,有一座远近闻名的风雨桥——程阳永济桥。
这座桥始建于1912年,修建者是我的祖父杨唐富。建桥十几年间,祖父基本上吃住在工地。“建桥是利在千秋的事。”祖父的话深深影响了父亲,父亲后来继承了祖父的衣钵,成为寨子里有名的侗族木匠师。
1983年,一场洪水把程阳永济桥冲毁了大半。为了尽快修复,一支由桥梁专家组成的工程队来到了三江县,找到了父亲和我。我俩带人进了山,把建桥需要的木料备齐,加上拆下来的老料,经过20个月的奋战,终于让这座桥再度挺立在人们眼前。
我从小耳濡目染,对木工很感兴趣。每次施工前,我都会在心中勾画出“图纸”,用我们侗族世代传承的墨师文记录下来,再照此开工修建。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重要性。我面向全县免费开办非遗传习班并带徒实习。让我欣慰的是,两个儿子继承了这一技艺。
再过两年,我就要70岁了。让更多人了解侗族传统文化,我还有不少事情要做。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建桥的手艺一代代传下去。
江苏扬州瘦西湖五亭桥。新华社发
五代人的接力传承
讲述人: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长桥村木拱廊桥工匠 黄闽辉
木拱廊桥,也叫“厝桥”,整座桥全部用榫卯结构连接,无钉无铆,却屹立百年不倒。
我出生在木拱廊桥建造世家。太爷爷黄金书是清末著名的廊桥工匠,我父亲黄春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2004年,屏南县的金造桥需要易地搬迁,父亲把在外打工的我叫了回来,因此我开始系统学习木拱廊桥相关知识。那以后,父亲、哥哥、我,我们三人在屏南县先后修建了10余座廊桥。
太爷爷是万安桥的修建者。1954年,父亲参与重建万安桥被大水冲毁的西北两拱。2016年,因时间久远,万安桥局部变形,我和父亲、哥哥参与了修缮工作。可谁能料到,去年8月万安桥突发大火,父亲难受得一夜没睡……好在,经过数次完整测绘,按照传承下来的技术,万安桥的修缮没有问题,目前所有材料都已准备完毕,预计8个月左右可以完成修缮。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延续与这座桥的缘分。
现在,我哥哥的孩子也加入木拱廊桥的保护工作中。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廊桥、关注廊桥、喜爱廊桥,这几年,我们多次举办“廊桥知识进校园”活动,也会邀请学生现场看我们造桥,鼓励学生观察探究,了解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我相信,传承保护廊桥的力量将越来越大。
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塘冲村,侗族百姓欢庆“踩桥节”。李尚引摄/光明图片
80后“主墨师傅”的造桥梦
讲述人:福建宁德寿宁县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徐郑世家第九代传承人 郑辉明
小时候的我,眼见着父亲造桥的各种辛酸,心想长大后一定要跳出家乡,不再造桥。可时间流逝,那刻在骨子里的廊桥情怀始终无法割舍。几番思想斗争后,我还是回到家乡,和父亲一起干起了这门“苦营生”。
造桥要从学习基础测量、磨木头、搬木头开始,我一点点学习摸索,慢慢积累起了造桥技艺。今年上半年,我带着匠人们完成了我作为“主墨师傅”建造的第一座廊桥——浙江泰顺德贤桥。主墨,就是造桥团队的负责人。
父亲常说,即使一座桥筹不到工钱,也不能半途而废。这份简单的热爱激励着我。父亲还经常指导热爱造桥的年轻人。我的师妹吴玲就是其中之一。她擅长创作寿宁廊桥剪纸,让廊桥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
父亲一生造桥。秀水桥是我与父亲合作修建的最后一座桥,每当来到这座桥时,父亲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
作为一名80后,我希望更多年轻朋友爱上廊桥,和我们一起发扬廊桥文化。
【一线讲述·研究者说】
泰顺廊桥:不让廊桥成“遗梦”
讲述人: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廊桥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庄通
泰顺历代先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目前存有各式古桥梁近千座,廊桥70多座,其中15座廊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时的廊桥叫“风雨桥”“蜈蚣桥”或“厝桥”,直至20世纪30年代,古建筑家刘敦桢第一次将这种有廊屋的桥梁称为“廊桥”。1995年,随着美国电影《廊桥遗梦》风靡中国,摄影家萧云集背起相机回到泰顺寻访廊桥,拍摄的作品《浙南廊桥》引发高度关注,开启了泰顺廊桥热。
廊桥不仅是公共建筑,更是山区人民的“精神图腾”。木拱廊桥一般选址于村落风水布局的水口、水尾处或是连接山涧古道,融入了山地人居的传统风水布局、祭祀信仰以及聚会集市等多种功能,发挥了增进民众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2009年,泰顺县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泰顺4座木拱廊桥与浙闽六县18座木拱廊桥“打包”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然而,保护传承并非一帆风顺。2016年中秋节,台风“莫兰蒂”登陆,薛宅桥、文重桥被洪水冲毁,南溪桥部分被冲垮……我们立即向相关乡镇村发出搜寻廊桥木构件的通知,不到五分钟就收到多名群众反馈发现木构件的消息,一场万人救桥的行动就此开启。连续两周,我和乡镇干部、志愿者及群众从峡谷跋山涉水到瀑布源头,乘皮筏艇到飞云湖上游溪流出口处,大家拼尽全力,利用绳索拉、背、抬,找回了90%的木构件,为廊桥重生奠定了基础。薛宅桥、文兴桥、文重桥三座廊桥竣工后,它们的灾后修复工程入选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特别推荐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文化遗产恢复和重建案例研究。
弘扬廊桥文化、加强廊桥保护,泰顺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搭桥”,让沉寂千年的廊桥展露新姿。
俯瞰浙江永康西津桥。胡肖飞摄/光明图片
婺源彩虹桥:虹影常挂山水间
讲述人:江西省婺源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詹建春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位于婺源县清华村上街西端婺水之上的彩虹桥,始建于南宋,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是古代徽州府至饶州府驿道上的重要廊桥。
彩虹桥采用四墩五孔五亭六廊式结构,建在整个河面最宽的位置,桥墩高大坚固,前锐后平,这样设计是为了减轻洪水对桥墩的冲击。根据水面不同区域水流情况,设计了四个间距不等的桥墩,使桥墩受力均衡;下游的石堰则抬高了河床和水位,减缓了水的流速……这些巧妙细节,无不让人赞赏古人的建筑智慧。
婺源是山区,每年汛期,总免不了遭遇山洪。自建成以来,彩虹桥历代都有维修,一直保持着原有风格。然而,2020年的特大洪水,却给了彩虹桥沉重一击——一棵大树被山洪冲下来狠狠撞击桥面,一亭两廊被撞毁冲走。我们立即向全网发布了“彩虹令”,两天内接到近百个电话提供线索。在金竹村村民俞庆发、俞新沅父子帮助下,我们找回了一根重达4500公斤、几近完整的大梁。
2021年5月1日,修缮后的彩虹桥“重见天日”,众多游客纷纷前来“一睹芳容”。站在桥上,远处青山如黛,脚下流水潺潺,美景如画,物我一体。
我想,对于我们文保人来说,彩虹桥不只是一座建筑,更代表着一种坚贞不屈的精神,指引我们风雨无阻永向前。
浙江丽水庆元县咏归桥。光明图片
庆元廊桥:勾连历史向未来
讲述人: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博物馆负责人 吴宗玲
自古以来,庆元先民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建造了各种廊桥。比如,见证了庆元地方党组织建立的咏归桥。它三面环水,古朴优美,始建于元大德年间。每天,人们坐在桥头,闲聊、吹笛子、拉二胡,从早到晚,行人如织,诉说着庆元人对廊桥的深深依恋。
与咏归桥“长相厮守”的中国庆元廊桥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以廊桥为专题的博物馆。它的外形就是一座精美大廊桥,里面藏着许多庆元廊桥的故事。
2005年,庆元后坑木拱廊桥保护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中国庆元廊桥博物馆开馆。2012年,“闽浙木拱廊桥”正式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庆元的半路亭桥、咏归桥、如龙桥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庆元廊桥不仅是风景的点缀,更是乡村发展的载体。多年来,我们博物馆在廊桥文化研究、陈列展示、科学性解说、文创开发等方面持续努力,使庆元廊桥不仅成为记住乡愁、传承文脉的实物载体,更成为创新发展、文明善治的精神坐标。
版权声明:本文为三牛号作者或机构在本站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三牛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