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2月5日电做完体检,抽完血样后,彼得·麦考伊(Peter Mecoy)熟练地挽起袖子,安详地看着护士将针头插入他的手臂,等待下一轮献血。
“我对这里的献血过程非常熟悉,”来自澳大利亚的58岁的彼得说。近15年来,他几乎每隔15天就在中国北方的天津市志愿献血和捐献血小板。
“我在中国生活了半辈子。中国是我的家。中国人就像我的兄弟姐妹。帮家人是应该的,不是吗?”彼得说:“也许我的血可以帮助做手术的母亲接生婴儿或老人。我很高兴能帮上忙。”
彼得换了工作,1992年第一次踏上天津。他很快就爱上了这个中西文化融合的大都市。谦虚、友好和勤劳的中国人民深深打动了他。
“中国人首先和我们交朋友。朋友一起工作。这不应该是‘我赢了,你输了’,而是双赢,寻求一种共同前进的方式,”彼得说。
2008年他偶然看到一张关于献血的中英文传单。没过多久,他就在附近的一个流动献血站献血,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
一开始,彼得选择每半年捐献一次全血。后来,他了解到血小板捐献可以每两周进行一次。他成了天津血液中心的常客。
“当我第一次见到彼得时,我还是个菜鸟。抽血的时候我感到很紧张。彼得告诉我要放松。他的话鼓舞了我,”天津血液中心的护士李曼彤说。
彼得也获得了“熊猫人”的绰号,因为他的血型在中国被称为“熊猫血”——一种罕见的血型。“这让我觉得坚持献血很有意义。”
彼得已经献血和血小板270多次,按治疗量计算相当于42万多毫升的血液。大约是一个成年人血液量的90倍,可以保证很多人的临床用血。
每次献血后,彼得都会获得一份献血证明。“我收集了一叠。这些卡片见证了我的献血经历。它们是我最珍贵的礼物。”
按照天津市的规定,彼得到了60岁就不能再献血了,所以他珍惜每一次献血的机会。“我想尽可能多地捐款,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
彼得有一个微信群,聚集了几十个想成为献血者的外国人。
“我的朋友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的中文好不好并不重要。只要他们愿意献血,我就会帮助他们。我可以一步一步地教他们这个过程,”彼得说。
最近,彼得因其献血行为获得了一项中国国家奖。“如果有人知道我的故事,并成为献血者,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我会感到更高兴,”彼得说。■
(作者: rwddl8)
版权声明:本文为三牛号作者或机构在本站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三牛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