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广州拟打造12312出行交通圈 构建多层次空铁联运系统

发布时间:2024-03-30 09:28:31来源:

广州铁路客运枢纽体系示意图 受访者供图

1小时通达大湾区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粤东粤西粤北、3小时通达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12小时左右通达全球主要城市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鹏程

近日,《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公示并征求公众意见。这份最新的规划文件有哪些内容值得关注?它又将如何塑造广州未来的发展格局?

打造12312出行交通圈、123快货物流圈

该《规划》提纲挈领,在文件开头就指出了未来的目标定位,即构建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打造高效畅达枢纽之城。这样一个宏大的体系如何打造?《规划》从两个阶段目标具体谋划。

根据《规划》,2035年广州拟建成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打造12312出行交通圈、123快货物流圈。也就是说,在未来,居民可1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粤东粤西粤北地区,3小时通达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12小时左右通达全球主要城市;快货物流1天送达国内城市,2天送达东南亚主要城市,3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

《规划》还提出,到2035年,广州要建成绿色人本城市交通系统。具体而言,在未来,中心城区至东部中心、南沙新区、外围综合新城30分钟即可互达,市域至大湾区城市则60分钟互达。中心城区超过90%居民的通勤时间在45分钟内。到本世纪中叶,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发挥更广泛、更全面的引领和控制作用,打造高效率畅达的枢纽之城。

构建多层次空铁联运系统

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城市的距离。《规划》提出,要高标准规划建设国际航空航运枢纽,提升国际航空枢纽能级。构建以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广州货运机场为辅,南沙、黄埔、从化等通用机场为补充的多机场体系。规划旅客年吞吐量1.2亿人次,货邮年吞吐量310万吨。同时,加快机场主体与集疏运设施建设,拓展国际航空航线网络,打造全球“12小时航空交通圈”。可以预见的是,这一机场体系的打造将优化粤港澳地区机场群的布局,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航空出行需求。

光建设机场还不够,只有航空与铁路高效协作,乘客中转才能更“丝滑”。《规划》提出打造广河高铁、广湛高铁、广清永高铁、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贵广高铁广宁联络线、广深高铁新通道、广佛环城际、穗莞深城际、广清城际、广花城际、芳白城际、地铁36号线等通道,构建高效便捷的多层次空铁联运系统。

在航运方面,《规划》提出建设国际航运枢纽能级,构建以南沙港区为核心,新沙港区为重点,其他港区为补充的港口体系。加快南沙港五期、国际通用码头、国际海铁联运码头以及20万吨级集装箱出海航道等设施建设,提升港口腹地向内陆延伸。同时开拓欧美等远洋集装箱班轮航线。规划货物年吞吐量7.5亿吨,集装箱年吞吐量3600万标箱。

规划布局15条城际铁路线路

放眼国际,《规划》提出广州将建设四通八达的国际铁路枢纽。首先,优化铁路客运枢纽布局,强化互联互通。构建十大对外高铁通道,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增强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辐射。布局形成“一心五向”客运枢纽体系,实现多点布局、多站到发、就近乘车。其中,“一心五向”是指中心枢纽群(广州站、广州东站)、西部枢纽群(广州南站、佛山西站)、北部枢纽群(白云站、广州北站、白云机场T3站)、南部枢纽群(南沙站、庆盛站)、东部枢纽群(新塘站、黄埔站、增城站)、东北枢纽群(从化站、知识城站)。

立足湾区,《规划》指出广州要建设全球超级湾区互通网络。在湾区城际铁路网络方面,构建畅通便捷的城际铁路网络,织密全球超级湾区互通网络,实现“湾区1小时交通圈”。规划布局15条城际铁路线路,包括广珠城际、广佛线、广清城际、穗莞深城际等。规划目标在于时效提升、功能强化和结构优化——实现广州与佛山、东莞中心城区30分钟互达,周边城市1小时互达;支撑广州都市圈与深港、珠澳强强联动,推动广州东进、南拓,提升城市能级,辐射带动佛、莞、清等周边城市发展;逐步发挥轨道在城际间出行主要作用,有效缓解道路压力。

建设轨道上的广州都市圈

作为新规划的广东五大都市圈之一,广州都市圈已不限于“广佛”,其范围已拓展至肇庆、清远等更多城市。为适应这一布局,《规划》提出要建设轨道上的广州都市圈,促进多层次网络融合,支撑各类资源要素在广州集聚扩散,助力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总体规模约2000公里,形成“环+放射”网络结构,具体建成6条轨道快线A,12条轨道快线B,37条轨道普线。

在公共交通方面,《规划》提出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交通系统。为了完善广州客运交通枢纽体系,《规划》指出要打造“零换乘、一体化”客运枢纽体系。包括高品质打造白云国际机场、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等国际客运枢纽;高质量推动广州站、广州东站、广州北站、黄埔站等枢纽建设;布局一批城市型枢纽,强化站点周边交通衔接,提升绿色出行体验。

为构建安全便捷的步行和非机动车系统,《规划》还提出要差异化推进步行和非机动车空间完善,实现中央活力区道路红线内机动化与慢行空间比例达到1:1;以专用自行车道为主线,以山水林田湖海要素为基底,统筹碧道、绿道、乡村风貌带等慢行系统。

(作者: 阿毛视界)

版权声明:本文为三牛号作者或机构在本站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三牛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