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缅怀遗体和器官捐献者:生命带着爱意延续

发布时间:2024-04-04 09:54:58来源:

参加缅怀活动的市民在墓碑前献花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高焓 通讯员 粤红 穗红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畅

“妈妈想你”“妈妈、爸爸,我来看你们了。你们为医学界献出一切,真值啊!”……在位于广州市增城区正果万安园的广东省红十字纪念园,有一堵寄语墙,手写的短句凝结着生者绵长的思念,他们的亲人都已捐献了自己的器官、角膜或遗体。在广州的福山公墓和新塘(中华)墓园,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前敬放的鲜花,代表着生者无限的思念和敬意。

清明前夕,广东省红十字会、广州市红十字会等多个机构分别组织了纪念活动,缅怀这些去世后仍在为他人、为社会继续作出贡献的人体器官和遗体捐献者。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近遗体和器官捐献者家属、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倾听捐献者的生前往事,了解广东如何做好对生者的人文关怀。

做儿子的眼代他看世界

“我一辈子都在被人照顾,如果能把遗体捐献出来,也能为社会作一点贡献。”3年前,42岁的涛涛因重症肌无力离世,他的母亲张卫宏说,捐献遗体是儿子的心愿。

今年72岁的张卫宏曾是一名护士,儿子2岁时确诊重症肌无力。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子,张卫宏离开了护士的岗位,进入广州医科大学的图书馆工作。不用上夜班,张卫宏就能陪着儿子吃、陪他睡。“他虽然生了病,但我还是希望他能多陪陪我。”

虽然涛涛的足迹去不了太远,但他总是畅想着远方。家里的电视机总是放着体育节目、《走遍中国》,还有诸多与自然、历史、地理相关的节目,张卫宏就跟着儿子在画面里一起探索。

40年里,张卫宏的青丝变成了白发。如今,她已能坦然面对儿子的离开,“医生说,儿子能活到42岁是个奇迹,我也没太多遗憾。”学医出身,她深知遗体捐献对于医学进步、医学生成长的意义,她也和儿子一样,填写了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

张卫宏一直记得儿子的心愿——想要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如今,为了把身体练得更好,她成了健身房的常客。平日里,她经常和姐妹们四处打卡广州盛开的花;不久前,精神矍铄的她还到河源、清远、云南、贵州等地旅游。她学会了抖音,把美景都分享在抖音上,也会发给儿子的微信,仿佛他从未离开、还能看到,“现在我做他的眼睛,代他去看。”

“能帮助到别人,轩轩的生命也在延续”

2024年3月底,陈女士和丈夫从佛山赶来广东省红十字纪念园,循着一座座纪念碑的时间刻度,夫妻俩找到了儿子轩轩的名字。

2023年年底,12岁的轩轩因骑行发生意外,在全力抢救后,病情未能好转,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是个内敛、热心肠的孩子,喜欢帮助他人。”望着深度昏迷的轩轩,陈女士和丈夫向医生详细了解了器官捐献,最终做出了捐献器官的决定。“能帮助到别人,轩轩的生命也在延续,希望他们能健康平安地生活下去。”

轩轩离世后,他的父母将他的眼角膜、心脏、肝脏和肾脏捐献出来,7个人的生命从此被点亮。“他的心脏依旧在这个世界跳动着,他依旧和我们呼吸着一样的空气,他的眼睛一样在看着和爸爸妈妈一样的春夏秋冬。”陈女士说。

在2024年广东省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现场,一名因器官移植挽回生命的患者道出了自己的感谢。这名少年曾被慢性肾病折磨多年,后来,有一名器官捐献者和他配型成功,通过移植肾脏,他挽回了生命。根据“双盲原则”,少年并不知道捐献者是谁,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感恩之心。“我特别感谢把肾脏捐献给我的小朋友。我会怀揣着你对世界的希望和梦想,争取早日康复,努力生活。”他说。

用人文关怀温暖生者

“我们协调员的工作,可以说是一头连着生,一头连着死。”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余梅说道,至今,她已见证了200多例器官捐献。

作为红十字会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除做好相关协调见证工作外,余梅认为更重要的是对捐献者家庭做好人道服务和人文关怀工作。

余梅回忆,有一位80多岁的阿姨是器官捐献者的母亲,这位母亲是一位知识分子,不缺吃穿,只是孤独。在女儿成功捐献器官后不久,长期卧病在床的老伴也离世了。余梅经常打电话陪阿姨聊天,每次打电话时,老人都舍不得挂掉,她就抚慰着老人的情绪。随着时间流逝,老人逐渐有些行动不便,余梅便通过老人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人申请了家庭病床服务,解决了老人家就医治病的困难。

阿清(化名)是一位器官捐献者的母亲。独生子因意外离世后,她捐出了儿子的肝脏、双肾和眼角膜,帮助了5名患者。难熬的日子里,余梅一直陪伴着阿清,除了平时的问候,还有定期上门探访。阿清说:“那段时间,余姐就是我的精神支柱,陪我走到今天,让我变得阳光。”

针对阿清的实际情况,余梅联系了镇政府、妇联、村居等相关部门,将阿清列为帮扶慰问对象,协助阿清申领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申请公租房等。“有的家属可能不知道有这些政策,我们就帮他们列出清单,可以享受哪些待遇,办理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找哪些部门、哪位工作人员,让他们明白,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关爱一直都在。”余梅说。

“器官捐献正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余梅欣慰地说,在她接触的众多器官捐献者家庭中,没有一位后悔做出了捐献决定。如今,广州市红十字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已成立,志愿队也会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接受、参与、支持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未来将会有更多志愿者加入进来,为更多遇到困境的家属链接资源、排忧解难。

(作者: 阿毛视界)

版权声明:本文为三牛号作者或机构在本站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三牛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