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建设乡村文化新空间 村民家门口享受服务

发布时间:2024-08-03 09:51:57来源:

姚氏宗祠外观 受访者供图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实习生 黄文禹

【开栏语】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广东各地的乡村文化空间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涌现出一批新型的乡村文化空间。这些乡村文化空间有特色、有品位,发挥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时也让广大村民享有更优质、更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增强乡村群众的精神力量和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一连数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实地走访了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区的乡村,选取了数个乡村文化空间建设的典型案例,从中探寻建设经验。

广州丝苗里文化空间(暂定名)、清远连山壮瑶风采非遗园粤书吧、阳江西濑风情街新空间……广东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新空间正在密锣紧鼓建设中,即将建成开放。这些乡村文化新空间,正是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2024年实施的“乡村文化更新计划”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这些乡村文化新空间的建成,村民便可与城里人一样,在“家门口”即可借阅书籍,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新空间建设向基层延伸

“十四五”以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作为推动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

早在2020年4月,省文化和旅游厅便印发《广东省“粤书吧”建设指引》,在全省旅游景区、酒店和民宿等旅游行业启动“粤书吧”试点建设工作。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建有381家“粤书吧”。

2022年6月,省文化和旅游厅又将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范围从阅读空间扩大至文化艺术空间,印发了《广东省“粤文坊”建设指引》,探索打造以全民艺术普及为主要功能的“粤文坊”。

据统计,目前全省各类公共文化空间超过4800家,与“省-市-区-镇-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形成有效补充,助力打造“城乡一体15分钟文化圈”。

此外,广东还推动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将“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列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支持全省各地在2023年涉农资金项目库中成功立项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项目63个,获批补助资金6610万元。目前,全省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完成率达57.18%。

实施“乡村文化更新计划”

为进一步优化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布局,2024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始实施“乡村文化更新计划”,将乡村文化新空间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主要举措。

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乡村文化更新计划”将安排乡村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项目专项资金近千万元,补助“百千万工程”首批22个典型县和15个粤东西北地市,着力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同时,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新空间纳入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与各级公共图书馆、分馆以及服务点协同发展,实现全市资源互联互通,构建全域服务体系。

在进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再造与利用时,文旅部门鼓励盘活现有资源,大力推广利用乡村祠堂、古建筑活化重构形成的“祠堂+文化”“古书舍”等乡村文化新空间模式,让人民群众享受便捷、多元、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案例】

乡村祠堂变身农家书屋、粤书吧

今年年初,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刘茂军在其执笔的《关于广东省祠堂保护利用的建议》一文中指出,广东祠堂遗存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3万座。对于这些古祠堂的活化利用,刘茂军建议发挥文化功能,探索“祠堂+文化”新模式。他的建议,已被或正被付诸“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的行动中。广州市花都区三华村福元徐公祠、梅州市平远县岭下村姚氏宗祠是其中两个突出典型。

三华村福元徐公祠:

探索“一馆双门”服务

福元徐公祠位于花都区三华村中华社,是一座百年古祠堂,一度被闲置荒废。如今,以推进落实“百千万工程”的乡村建设为契机,三华村将这座百年古祠堂修复,并升级改造为农家书屋,联合花都区图书馆、三华小学,携手开创出“村馆校”共建的发展新路径。

自2023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该书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前来借阅书籍、参加阅读推广活动。数据显示,2023年,三华村农家书屋共接待读者和游客超4.9万人次,借还图书5700多册,开展各类阅读文化活动72场,参与人数2.77万余人。

7月31日,记者探访福元徐公祠,只见290平方米的建筑空间依据祠堂原有结构特点,被设置成村史展示区、校史展示区、非遗展示区、研讨区和阅读区五大区域。徜徉于书屋内,脉脉书香弥漫其中。

家住三华村的准初中生徐楗豪带着弟弟来到书屋借还图书。他告诉记者,自己非常喜欢来书屋借书,“因为这里离家很近,与区图书馆已实现通借通还,而且提供的书籍很丰富,很符合自己的阅读兴趣。”目前,该书屋拥有各类藏书7000多册,涉及政治、历史等多种类型。

洪秀玲是这间书屋的管理员,见证了福元徐公祠变身书屋的过程。福元徐公祠在改造前只是用作堆放杂物的仓库;改造成书屋后,这里成为孩子们最喜欢来的地方之一。

福元徐公祠农家书屋同时挂牌花都区图书馆三华小学分馆,与三华小学仅一墙之隔。“这家分馆是探索‘一馆双门’服务模式的生动实践:开学时间服务于学生,课余时间服务于村民,既为学校学生、村民提供了优质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活动空间,也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实践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花都区图书馆馆长陈志桂告诉记者,该分馆纳入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成为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首家面向农村基层开放的“馆立方”,实现“市、区、村”三级图书资源通借通还,藏书数量和种类不断丰富,图书管理进一步规范,有效解决了农家书屋书籍数量有限、更替不及时的弊病。

准初中生徐楗豪和弟弟在福元徐公祠农家书屋阅读

岭下村姚氏宗祠:

打造共享式书吧

在梅州市平远县岭下村,姚氏宗祠也变身为“姚家祠粤书吧”。这家书吧以客家宗祠文化为主线,设有民俗文化展示观赏区、休闲阅读区、公共活动区。书吧面积约80平方米,可供阅读书籍约1000册,免费对当地群众和游客开放。

当初为何选址姚氏宗祠来建设粤书吧?“主要原因是这个宗祠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既具备城市的便捷配套又拥有乡村人与人之间的淳朴和谐。”平远县大柘镇文化站站长余国光介绍,“姚家祠粤书吧”由平远县图书馆与岭下村姚氏宗祠共建,是融合客家传统文化和宗祠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共享式书吧。

余国光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姚氏宗祠作为大柘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宗族的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且在促进乡村旅游、改善乡风文明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点评】

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

开掘本地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文化空间

乡村文化空间的营造提升,我认为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不必搞一刀切、同质化发展,不必以他人范本为发展目标。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文化资源,同时也要注意近现代文化中的时代先进元素,比如近代出海贸易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提升乡村文化空间,应当充分发掘自己的特征特色,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弱势,扬长避短,或者充分扬长而放弃短板,尽一切力量争取差异化发展。

第二,广东在中国国家转型以及近代崛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如何讲好在地文化故事,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息息相关。在地文化故事,应该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这个大背景下去讲述、阐释、思考。在地的文化小故事,一旦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就可能成为大故事并焕发出一种新的色彩、新的风貌,以及由此获得为乡村振兴奋斗的精神动力。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广东故事讲得还很不够,大文化背景相对欠缺,文化的传播力亦比较弱势。所以,乡村文化空间提升也可以为此加一把力。

(作者: 阿毛视界)

版权声明:本文为三牛号作者或机构在本站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三牛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