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谷”的故事
单讲“车”不难理解,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急速加快,就有赖于汽车的普及,火车甚至被“高铁”所替代。“谷”字更好解读,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但是,将“车”和“谷”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字联系起来,而且是“中国车谷”,就是一篇大故事了。这是国家级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代称。
我去过不少开发区,在我见过的开发区里,“中国车谷”可能是最大的了。首先是地域广阔,一般人或许想象不出500平方公里是个怎样的概念?我可以说得形象一点:怀拥长江、汉江,两江交汇于市境中央,并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于大江两侧,通江达海。开发区位居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
“大江大湖大武汉,一城秀水半城山”。在民间,人们似乎只在两个城市的前面喜欢加上个“大”字,即上海和武汉。后者又地处中国腹地,北依中原,南及湖广,西达巴蜀,东连皖赣,九省通衢。这样的地理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资源之丰富,可谓得天独厚。再加上自清末汉口开埠,引进西方工业技术,开办工厂,至今已经打下了雄厚的工业制造基础,在这里形成世界级汽车产业群、成为“中国车谷”,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里有东风、神龙、东风本田等五大汽车公司总部,有13家整车生产厂,500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厂……说这些数字,对没有在大企业工作过的人也许留不下什么印象,还是讲一点个人的具体感受吧。半个世纪前我工作的6000吨水压机车间,1万多平方米,在当时算是机械行业最敞亮阔大的厂房了。当我走进近7万多平方米的东风本田装配车间,第一感觉是进入了轿车王国,这还只是“车谷”的一角,可见此“谷”之大。
总装车间的每一条生产线,有3里地长,像一节节缓缓移动的加长列车。轿车的一副框架上线,像站台列车员一样的工人陆续往轿车框架上安装零件,框架移动到生产线的末端,变成一辆辆漂亮的轿车,由工人开走,进行出厂前的各项测试。只这一个厂,去年便销售65万辆轿车,营业收入1036亿元。能有这般成绩,厉害吧!
我们每天都要路过开发区的东风路,在路西有一个不知是哪家汽车厂的销售场,以白色为主掺杂了一些其他颜色的轿车,摆出了一个相当于几个足球场大的方阵。这真是“车谷”啊!车如谷粒,停车场变成晒谷场。在四月天,汽车的色彩映天曜日,一片光华,美好而令人振奋。
车阵中央有一条大道,一辆辆多轮双层的大拖车依次驶进车阵,大拖车上下两层各装6辆或8辆新轿车,大车驮小车,又驶出车阵,分赴各地。难怪有人说,“中国车谷”不仅是造车基地,还是购车胜地”。
这里能成为“中国车谷”,似乎还有一种历史渊源。在黄帝故里具茨山的岩画上,有明显的车形符号,与甲骨文中的“车”字相似。《古史考》载:“黄帝作车,引重致远”。足见在上古时代,先民已经跟着黄帝掌握了造车技术,“横木为轩,直木为辕”。所以,黄帝名“轩辕”。武汉开发区里还有幽静而丰富的轩辕书社,以及博物馆、图书馆、书店等等,可见“车谷”人对承接历史文化传统的需求和兴趣。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之所以让人觉得大得出奇,当然不只是生产汽车,还有电子电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这都不足为奇,像这样地处中国经济地理“心脏”的开发区,自然要有高精尖的产业群和成熟的现代科学技术。令我感到新奇的是开发区里竟然还有2400公顷湿地,号称“长江口袋湿地”。
长江自八百里洞庭奔腾而出,进入洪湖地域陡然转头向西北,而后在武湖又转向东北,再奔东南,兜来转去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一个大口袋般的湾,即簰洲湾。于是还造就了口袋外面的武湖、沉湖等湿地。从开发区的繁华中心去口袋湿地,要经过一大片江汉平原,土地肥得真是插根棍儿就能发芽。春麦已经抽穗,绿得冒油,麦株极密,挤成一片片厚实的绿绒毯,一般的风都无法鼓起麦浪。
穿过田野的是一条笔直的柏油路,路两旁是整齐而密集的杉树,树干笔直地插入云空,多是粗如一抱,细的也有两掐,从底部到树梢,长满长长的枝条,大枝条上又有无数细密的枝叶,植物学家给它起了个非常形象的名字:落羽杉。确是一身羽毛,护卫着柏油大道,使其变成一条长长的胡同。
出了胡同还要走很长一段路,才到达长江河口的湿地原野。这里与开发区的产业密集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里一派野趣,水面开阔,草色冥冥。踏进湿地,野棘勾衣,脚下、路边随处都是繁盛的野花。大片的江苇密集而精壮,粗的竟像高粱杆,苇叶宽大,是端午节包粽子的好材料。芦苇丛中藏着许多北方叫“呱呱叽”的鸟,如交响乐一般地鸣唱着,与远处的蛙声相呼应。受到惊扰,鸟儿像箭一样从苇丛中射出,在空中划个半圆又迅疾地钻进苇丛……
天地有大美,而大美非景,自然而然,便成奇绝。是长江洄流湾,形成这典型的平原洪泛湿地,环境独特,不可复制。江河交汇、湖泊相连的滩涂,为长江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繁衍生息的温床,湿地也是武汉重要的生态屏障。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大美大善。
若要感受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历史文化血脉,需乘船到江面上去。古老而又生命力强健的长江穿境而过,可想而知这里是历史绕不过去的地方,来到这里是一定要重温精彩的历史故事。
船行若风,开波鼓浪,两岸或迭岫层峦,或草木葳蕤。迎着夕照,岸边苍茫的纱帽山,远看确是状若纱帽。此山相传因大禹的后人“禹青飞帽堵水”而得名,后来却成为赤壁之战的主战场。《万历汉阳府志》载:“旧传周瑜遣黄盖领百人诈降曹操,因其不备而掩之”。即火烧赤壁,创造了千古传诵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设法山,山体众多,林木葱茏,河网密布,山环水绕与壁立于长江北岸的大、小军山,形成天然的三角之势,为兵家要地,诸葛亮曾屯兵于此。
赤壁之战中最重要的三条计策,均在此处设计:周瑜利用蒋干过江当说客,设“反间计”,杀了曹操的水军将领蔡瑁、张允;诸葛亮与庞统在此筹划了“连环计”,让曹操链锁战船,后来的黄盖才得以用火攻得手;诸葛亮在设法山成就了“草船借箭”的奇功,一夜之间送给周瑜十万狼牙。
而今在大、小军山与设法山三山环绕的三国古战场上,还留有诸葛亮借东风的“祭风台”,助黄盖成就大功的“擂鼓墩”……我们的船,也在三国的历史故事中流连忘返,仿佛赤壁之战的风烟,还余绪袅袅,低回不已。
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科技和经济文化,与本地的历史文化、长江地域文化,极其自然地融合为一体。有人总结为:“上苍垂青,地利天然,历史悠久。”而文化是精神的血脉,是经济发展深层而持久的动力。
这正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让人感到特别大的原因,不只是地域广阔,还因其文化的丰富。也正是文化,在选择适合自己的经济。
版权声明:本文为三牛号作者或机构在本站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三牛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