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为壮大技能人才队伍“开方抓药”:建议技师学院与企业共建“工匠学院”
2024年广东省十件民生实事中,提出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技能人才支撑。广东应如何锻造支撑“制造业当家”的技能大军?省人大代表围绕技能人才就业稳定性低、高技能人才供给短缺等问题“开方抓药”。
打造社会化订单式定向技能培训平台
技工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省人大代表、珠海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黄国军建议,推动技师学院结合自身优势与企业共建“工匠学院”,建设“就业驿站”,开发就业见习岗位,打造集招生即招工、全日制学生工学交替培养、社会化订单式定向技能培训、产教评技能生态、名师带徒技能创新于一体的高质量就业实践平台。
黄国军以他工作的珠海市技师学院为例说:“学院毕业生不愁就业,每个人都有3-5个岗位可以选择,市场需求旺盛。但是,学院持续跟踪毕业生就业稳定情况后发现,学生到了企业以后容易流失。我分析这个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学校的培养和企业真实的需求有差距,毕业生含金量不高,企业满意度不高,就业稳定性低。所以,我提出‘工匠学院’培养模式。”
黄国军介绍,“工匠学院”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载体,对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黄国军说,一方面,学生第3年(高中生源第2年)提前进入“工匠学院”学习,能在实训中快速提高技能。另一方面,学院教师的“双师型”教学能力得到快速提升,真正理解“用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黄国军补充道,还可以开发“工匠学院”社会服务功能,将“工匠学院”打造成为公共服务平台,为高校学生和失业青年提供实习、实训和技能提升服务,提高其就业能力。
政策向高技能人才开发方面倾斜
省人大代表、揭阳市佳艺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晓东认为,高技能人才短缺成为近年困扰广东经济转型升级的难题之一。为此,既要在宏观上将区域人力资源政策向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开发方面倾斜,也要在微观上完善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
一方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将培养、评价数量等技能人才发展指标纳入本地区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和考核范围,政府督办部门要加强督查督办。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作用,在技工院校全面推进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推进产业需求和专业设置的深度融合。围绕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地方主导产业,以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材、课程体系,重点支持建设一流技师学院及与地方产业相匹配的高水平专业群。
提高技能人才待遇
省人大代表、富士康科技集团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技术工人杨飞飞认为,随着技能人才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的收入,稳定和扩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杨飞飞建议,根据制造企业的性质和用工规模,量化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用工比例。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按有关规定申请参加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评价,应评尽评,将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用工比例作为制造企业评优评先、相关资质认定的考核指标之一。对于达标,甚至是超标的企业,在企业评优评先、相关资质认定时给予政策倾斜,在制造企业形成敢用、愿用、乐用技能人才的局面。
杨飞飞同时建议,提高技能人才薪资待遇,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的薪资待遇双向比照制度,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促进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针对劳模工匠、技能大师工作室,杨飞飞建议,将工作室的运营、维护纳入人社体系和工会体系双重管理,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在技能人才培育、评价、激励方面给予支持,促进企业完善技能人才‘选、育、用、留’管理体系,稳定技能人才存量,扩大技能人才增量,形成‘培养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良好局面。”
版权声明:本文为三牛号作者或机构在本站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三牛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