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陈禾洞保护区:生态保护和乡村发展共赢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林海连绵,清流激湍,鸟鸣山幽。森林覆盖率达94.7%,野生维管植物1335种,珍稀濒危物种在此生息繁衍……广东从化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陈禾洞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这里不仅是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天堂,也是开展科普研学活动的自然教育基地。
近年来,陈禾洞保护区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发展乡村旅游和林下经济,不仅增强了村民保护生态的意识,也带动了当地村民稳步实现就业增收。
保障湾区大型“充电宝”高效运行
走进陈禾洞保护区,一眼望去尽是绿美。保护区地理位置优越,距广州市区100公里,是目前广州市唯一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规划面积7054.3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4.7%,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国家、地方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陈禾洞保护区也是广州市的“母亲河”——流溪河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据了解,保护区的历史始于1994年广州抽水蓄能电站第一期建成发电之时,为加强对电站库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对厂区上、下水库周边开展了严格的管理,禁止对林地进行商业性采伐。陈禾洞保护区于2007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通过签订保护协议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对区内森林资源的保护。
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是我国首座自行设计和施工的高水头、大容量抽水蓄能电站。抽水蓄能电站选址于此,正是因为此处离广州市直线距离仅90公里,输电距离短,同时水头高,上、下水库均有天然库盆,筑坝工程量小,集雨面积大,天然径流充沛。2023年9月,该站累计发电量突破700亿千瓦时,成为供能湾区的大型“充电宝”。
带动周边社区经济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因地制宜,活用资源,陈禾洞保护区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近年来,保护区以“绿美广东”为抓手,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最新的调查显示,与2018年植物本底资源数据相比,新增野生维管束植物记录21属70余种,共有193科648属133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7种,省重点保护植物8种。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陈禾洞保护区吸引了很多珍稀动物来栖息。2016年以来,保护区共调查记录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8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24种,包括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猫、中华穿山甲;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松雀鹰、画眉、豹猫等。
保护区周边几乎被村镇包围,是探索保护区与社区共管共建的良好样板。保护区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发达,距离广州2小时车程内。得益于长久以来的管护成效,这里青山如黛、空气清新、风景秀美,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位于保护区内的从化小杉村有着“广州小泸沽湖”之美誉,这里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是生态旅游好去处。据不完全统计,小杉村游客数量一年约10万人次,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村里的民宿、餐饮和农副产品等消费。
发展石斛产业助村民增收致富
优美的生态环境背后,有一群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护林员,他们通过日复一日地巡山护林为青山绿水保驾护航。
陈禾洞保护区成立以后,面向当地招聘护林员,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陈永发是吕田本地人,也是保护区的一名护林员。他每天都会和队员们上山开展巡护工作,熟悉每个区域的物种分布。“能够在家附近工作,带动更多人保护生态环境,我也很开心。”陈永发笑着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保护区积极开展林下经济研究,组织专家团队、中药企业,因地制宜,在村庄周边推广种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本土群落药用植物——铁皮石斛。保护区相关负责人提到,“早年地方政策鼓励各村种植柿子树,但由于各种原因,如今柿子树较难产生经济效益。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调查发现,区内柿子树上常见附生了铁皮石斛,这是比较罕见的。为此,保护区邀请专家指导群众,充分利用闲置柿树进行铁皮石斛仿生态种植,实现了林下经济效益的提高”。
当前,陈禾洞保护区已被列入绿美广东拟建示范性自然保护地。下一步,保护区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示范性保护地建设为抓手,高标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能源发展齐飞的绿美陈禾洞示范保护区,实现“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养林,持续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社区共管共建的保护地建设典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版权声明:本文为三牛号作者或机构在本站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三牛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