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藤编 巧艺传承百年
工人们在编织藤制工艺品。(浦北县文化馆供图)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有载:“大抵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其织作藤器者,十家而二。”浦北县龙门藤编,便是写照。据史料记载,龙门藤编始于清朝末年,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龙门藤编所用的藤,采自五皇山,其盛产的白藤柔软坚韧、身条极长、色泽光润,是上好藤编原材料。将白藤经削去节疤、洗藤、编织、上漆等十几道工序,编织的藤椅、藤箱等日常用具工艺精巧、经久耐用,古往今来深受消费者喜爱。
龙门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藤编。心灵手巧的龙门镇人闲暇时便坐在家门口摆弄藤条,十指翻飞间,一根根藤编织成了农具、家具等生活用品。“如今,经过代代相传,不断探索创新,龙门藤编的产品款式更加丰富多样,各具特色,成为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的工艺品,实现从使用价值到艺术价值的突破。“浦北县文化馆馆长梁妙玲介绍,2021年,浦北龙门藤编入选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工人正在进行框架包角编织。
7月24日,记者走进浦北县丹丹工艺编织专业合作社,藤编产品随处可见,小到杯垫、菜篮、灯罩,大到桌椅、帐篷、置物架,不同纹路、不同样式,令人目不暇接。“我们合作社目前保存的藤编样式超1万种,样本编号超2万个。”合作社厂长李传强说。作为龙门藤编唯一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从小耳濡目染,十几岁就开始学做藤编,如今已有50余年的编织经验。在他手里,一根普普通通的藤条一会儿就能变成精美的工艺品。
一根藤编织出精美工艺品,也编织出群众美好生活。在李传强的合作社里,30多名工人在各自岗位忙碌,编织车间内,工人拿起地上的藤条,快速地缠绕、交叉,织出件件精巧的作品。“合作社离家很近,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够增加收入。”家住龙门镇附近的工人黄永梅说。该合作社辐射带动约6000户农户就业。今年上半年,合作社总产值约500万元,其中内贸产值约300万元、外贸产值约200万元,切实将“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实现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双赢。
“龙门藤编由最初的家庭作坊式发展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企业,经历了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浦北县文化馆馆长梁妙玲介绍,目前,浦北县有工艺编织企业1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家,从业人员7500人。龙门藤编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行传承和发展,辐射带动龙门镇、北通镇、张黄镇、三合镇、小江镇、福旺镇等10个乡镇的35个村委发展藤编产业。
这正是:
精巧耐用美名扬,
龙门藤编卖四方。
虽是非遗小手艺,
可作产业大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为三牛号作者或机构在本站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三牛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